三江源牧区的生态“牧长”
图为“牧长”却旦(右)在牧户家宣讲环保。孙睿 摄
“以前,我们这里到处都能看到垃圾,牧民们也没有环保意识。自从有了‘大家长’,不仅带头带领我们捡拾垃圾,保护环境,还能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的生活问题。”居住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窝赛乡牧民严排对中新网记者说。
严排嘴上说的“大家长”是近年来达日县牧区网格化服务管理转型升级后每个村里设定的“牧长”,穿梭在牧区草原,只见他们身穿藏蓝马甲。牧民们需要帮助时,牧长就会化身各种角色,热心指点。
达日县地处青海省东南部,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总面积14842平方公里,下辖1镇9乡33个牧委会109个牧业合作社,是三江源自然生态保护治理区之一,也是青川交界处的重要交通枢纽,通常被称之为“果洛地区的‘旱码头’”。由于地域辽阔,人员居住分散,多年以前,社会服务管理触角无法延伸至基层。
年过半百的却旦是窝赛乡康巴村的牧长,他身材魁梧,性情忠厚,一副黑框眼睛显得憨厚和蔼。“走访牧户是家常便饭,每次走访都是骑着摩托车去了解生产生活情况,最远的牧户来回需要走120公里。通过我多年的走访和宣讲,现在全村牧民群众的心已经融在一起了。”却旦说,牧长职责很多,主要的任务是服务群众以及保护辖区生态环境。
“以前牧民们办理医保等证明都很不方便,现在由我们收集好信息以后,统一带到县城办理,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也方便了群众。”却旦说。
耄耋老人牙尕是康巴村一社的村民,他常年身患多种疾病,自从得了包虫病后生活便无法自理。为此,却旦无论刮风下雨,每天都会挤出一些时间来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对亏有牧长照顾我,我的病不但得到了治疗,家里的危房也得到了改造。”牙尕说。
除了每天走访入户帮群众解决难事以外,却旦还积极组织辖区内的牧民捡拾垃圾,使辖区内的垃圾不落地,生态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
“以前都是我带领大家减少垃圾,现在随着生态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牧民们的环保意识也不断提高。”却旦说。
据了解,2018年以来,达日县以“创新社会治理新模式、新思路、新举措”为主线,全面推进“牧长制”管理模式,并由县委书记、县长任总牧长,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任一级牧长,各村(社)党支部书记、主任任二级牧长,各牧业合作社社长任三级牧长的“三级牧长制”,使“牧长制”管理体系突破“垂直型”模式,不断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模式转变,实现牧区社会治理全覆盖、无死角,把牧区社会治理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变为“零距离”。
-
民兵+生态管护员:守护绿水青山的“先锋队”
位于海拔4200多米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约改镇活跃着一支“生态民兵”特殊小分队,他们走村串巷维护治安、挨家挨户宣传宣讲、翻山越岭巡护草山、保护救助野生动物,成了三江源头守护绿水青山的 “先锋队”。[详细] -
黄河源头最美“生态管护员”:我要继续保护好我的家乡
来自玛多县玛查理镇野牛沟村的卓玛次仁是2018年度优秀生态管护员之一,他在领奖后对记者说,“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认可,今后我会继续努力,把自己的家乡变得越来越美。”[详细] -
黄河源头生态管护员:端上“生态碗”吃上“绿色饭”
近日,记者来到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的扎陵湖乡勒那村鄂陵湖湖畔,这里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的核心保育区之一。由于多日的降雪,这里被白雪装扮的银装素裹。在现场,多名藏族生态管护员身着统一黄色马甲,正在按时按...[详细]